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

本馆概况

团队预约

首页 >>本馆概况 >>本馆简介

本馆简介

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全面、完整、坚定不移的执行《文 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文 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宣传,完善文物保护和制度建设体系,积极推进规范管理机制建设。全面 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及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把握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特征,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面提升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以下简称 民俗馆)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 能。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民俗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民俗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民俗馆事业科 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2.坚持质量优先。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注重民俗馆内涵发展。建立以 提高民俗馆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博物馆功能 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来。

3.坚持服务优质。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作为民俗馆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 护研究和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切实提高民俗馆公共文化服务水 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民俗馆发展的根本动力。破除束缚民俗馆发展的思 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运行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民俗馆科学 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博物馆制度。

二、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现状和发展目标

(一)民俗馆现状

民俗馆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卫星路 98 号(世纪广场南侧),占地面积 310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22000 平方米,绿化面积 13000 平方米,展厅面积 13000 平方米,民族民俗类藏品

40000 余件,展示和再现东北地区古代及近现代 30 余个民族形成、演变、发展及其生产、生 活和文化艺术形成的习俗。展厅一楼设有东北古代民族民俗、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两个基本陈 列展区和萨满文化等专题展区,二楼设有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红山文化、高句丽王城王陵及 墓葬等专题展区。院内建设有东北传统民居等人文景观。

民俗馆自 2014 6 29 日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 20 万余人。对中小学生、65 岁以上老

年人、军人、残障人士免费,大学生半价收费。举办公益活动近 40 场,接待省、市部门及专

家调研组 30 余次,完全免费开放 40 余天,公益讲解 300 余场。受到各级领导、业内同仁、专 家学者及广大群众一致好评。在省、市政府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民俗馆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被 评为国家 AAAA 级景区、吉林省平安景区、长春市敬老文明号单位。现已建设成为吉林省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民俗馆为中国博 物馆协会会员单位、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吉林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吉 林省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二)发展目标

1.建设国家级博物馆。依据国家文物局组织制定并于 2016 7 21 日颁布实施的《博物 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等文件精神,以综合管理与基础设 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项目为重点,推进民俗馆全面发展,建设成 为国家级博物馆。

2.入选国家 5A 级景区。根据 2004 年国家旅游总局出台的《国家 5A 级景区审定标准》,重 点加强旅游交通、游览安全、旅游购物、景区卫生、邮电服务、经营管理、游客满意率、资源 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建设,争取入选国家 5A 级景区。

3.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加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 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发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地教育活动,提高基地服务水平, 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进而争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科普 教育基地。以建设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博物馆为终极目标。加强国内、国际博物馆之间文化交流,推 进多语种展览。积极吸收国内外博物馆建设的经验,成就具有中华民族风格、世界先进水平的 博物馆。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地域文化和世界的交流与探讨,与境外 高水平博物馆建立协作机制,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民俗馆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 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民族民俗博物馆

三、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

(一)近期规划(2016 ——2020 年)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规划建设一个集餐饮、客房、公厕、纪念品商店、民俗游乐场、影视厅等于一体的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其次,以建设客服中心为契机,修建大型(地下) 停车场,以解决停车位不足的问题;第三,改造临时售票处及门卫室,建设智能门禁系统、正 规售票处及警务室。(详见附件 1)

2.不断完善、改进展览工作。首先,建设展馆三楼专题展厅。展馆三楼面积 3000 多平米,

目前仅有近 500 平米的专题画展。经论证,拟建设以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展 厅,现已初步形成布展大纲。其次,不定期举办临时展览,满足群众观展的多样化需求。其三, 不断改进展览手段,开拓展览方式。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展示传统民族文化,使观众融入展览, 参与互动。

3.推进民俗馆科学研究工作。筹划建立东北民族民俗研究协会,创办“东北民族民俗研究” 期刊,并逐步扩大其知名度;不定期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民族民俗方面学术研讨 会;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扶持科研人员从事专业研究。编辑出版东北民族民俗丛书,2015 已出版《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一书,2016 年拟出版 5 部,计划 5 年内再出版丛书 10 部。目

前已公开发表论文近 10 篇,截至 2020 年末力争发表论文数达 50 篇。

4.加强院内景观建设。现有绿化面积约 13000 平方米,人文景观 10 余处。拟增加人文景

10 处,增加树种并在 5 年内继续栽种树木 1000 棵,绿化与人景观建设相结合,形成“一个 民俗人文景观,一片特色绿化”。民俗馆庭院目前无路灯及任何照明设备,拟实施全部庭院亮 化工程。建设成为一个恬静、原生态、贴近自然的绿色旅游休闲场所。

5.加强宣传力度,开拓宣传渠道。以传播东北民族民俗文化为己任,定期送展入校园、入 社区,让民俗馆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借助各大展会平台,积 极推介民俗馆旅游项目;自主设计制作民俗馆宣传片,打造民俗馆品牌形象;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涵,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民俗馆社会影响力。通过广播、电台、网络、报 刊等媒体平台,继续加强宣传。

6.加强文化产业开发。第一阶段,结合本馆的特色资源、积极创新,制作出既能体现民俗 馆特色又能推广民族民俗知识的产品,开创民俗馆品牌形象。第二阶段,充分运用国家扶持文 化创意产业优惠政策,积极联系社会力量合作,依托注册标识、文物藏品、陈列展示等元素, 建立以民俗馆文化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第三阶段,开展行业文化产品交流、交易和展评活动, 筹划建设以民俗馆为主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增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和消费体 系中的竞争力。

7.加强消防、安防能力。改造监控系统,建设多功能警务室。建立与省、市旅游局、文物 局、公安局、110 指挥中心、学校保卫处综合联动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响应快速。购置智能 化、现代化的安保设备,如游客进出口安检设备、人员自动识别系统。依据《博物馆安全保卫 工作规定》和《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等规章的要求,完善博物馆 的安、消防设施,健全防范体制,提高防火防盗能力。

8.加强征集工作,充实展(藏)品体系,提升展(藏)品质量。民俗馆现有展(藏)品均 为民俗、生活类,缺少珍贵展(藏)品,暂无定级展(藏)品。继续征集具有历史文化、民族 文化价值的展(藏)品,并组织专家对已有展(藏)品逐步进行评估定级工作。积极开拓收藏 渠道和途径,鼓励社会收藏群体捐赠展(藏)品或委托博物馆保管利用。

(二)中长期规划(2021 ——2030 年) 1.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智慧旅游景区。博物馆展陈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民俗馆未来规划中,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科技为观众所用是不可或缺一环。如 建立自己的网络数字博物馆,以拓展文化宣传途径;设计具有导览功能的手机 APP 软件,令观 众享受更加高端、便捷、人性化的现代化服务。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同步。

2.强化观众互动体验环节。互动体验是目前博物馆文化宣传工作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手 段之一,也是一种大势所趋的景区旅游项目,让观众参与到互动之中,可使观展变得活泼、生 动,寓教于乐,进而强化参观体验。结合民俗馆运营以来的成功经验,其中以馆中心满族三合 院复原场景最受观众欢迎,但受限于藏品保护原则,三合院场景内仅磨盘、辘轳等少数民俗实 物可供观众体验。可以预见,增强馆内互动体验环节,必将促成观众观展乐趣的极大提升。民 俗馆计划利用地下一层空间建立专门的互动体验区,以街市的形式复原特色民居、门市作坊,复原场景内全部采用可供观众体验的复制品,令广大观众能够切身体验诸如豆腐、粉条、靰鞡 鞋、勒勒车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及二人转、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更直接更生动的了 解种种民俗事像。此外,民俗馆还设想于场馆外增设户外民俗活动体验区,组织观众开展满族 珍珠球、达斡尔族曲棍球的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滚铁环、弹溜溜、歘嘎拉哈等各种形式的民间 游戏。

3.成立东北民族与民俗研究、宣传中心。虽然目前东北地区拥有大量学者(包括文化传承 人等)从事民族与民俗方面的研究与传承工作,但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为终极目标来看,效 果并不显著。以当前热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东北地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仍不具有影响 力,究其原因是缺少系统的整理与大力的宣传。民俗馆一直以来都将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作 为自身核心工作目标,以宣传与传承东北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为己任,遂预想在条件成熟的 情况下,建立东北民族与民俗文化的研究中心,利用自身高校博物馆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 科学有效的开展东北地区的民族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并追求研究与宣传相结合,在实践自 身诉求目标的同时,为地方文化事业建设作出贡献。

4.发展成为各民族的民族活动集散地。民俗馆计划加强与当地各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系,组 织各族同胞开展本民族庆典活动。充分利用综合报告厅等资源,并在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 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民俗活动场所,将自身发展成为各民族的民族活动集散地,用实际行动进 一步开展弘扬民族文化工作,以自己的方式促进民族团结。

四、保障措施

(一)推进依法治理 以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和文化部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为原则,恪守《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规章制度》,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安排。依法依规治馆,实现从 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二)保障经费投入 1.东北师范大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均给予民俗馆极大支持与保障。学校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技术工勤岗位(消防安全员、电工等)及兼职专家等人力资源方面,均给 予民俗馆大力支持;物力上,为民俗馆配备全部安防办公设备,如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等,并 按国家消、安防要求,不断进行设备升级、更替;在财力上,学校每年拨付民俗馆年度运行经 600 万以上,并在专项经费给予资金保障。

2.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民俗馆极大支持。目前,省、市财政拨款每年给予支持

350 万,省、市旅游局及民委等部门均给予一定财政支持,为民俗馆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 的保障。民俗馆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经费支持,在财力、物力、综合协调等方面给 予关怀和帮助。

(三)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提升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培养专业人 才,涉及博物馆管理经营、建筑规划、藏品征集与管理、藏品修复、文物鉴定、陈列展示设计、 教育传播、文化创意、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壮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博物 馆事业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本规划经有关部门审定后开始实施。


东北师范大学民族民俗博物馆

2014年6月



版权所有:Copyright © 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